隨著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階段,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系列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出,在帶給行業發展機會的同時,短期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十四五”期間國家將更加關注發展質量,未來在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將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投入,為行業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此外智能化、綠色化和數字化趨勢將極大的推進行業的升級與轉型,為行業發展提供新動力和新手段。
在高質量發展進入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期,工程咨詢行業作為工程建設價值鏈的前端,應順應國家經濟轉型發展要求和工程建設行業轉型趨勢,加快轉型升級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篇摘選自博爾森咨詢集團總裁朱益宏內部培訓會議“十四五環境下思路”部分感悟分享。
一、“十四五”時期工程咨詢行業發展三大機遇
1. 新老基建同發力、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為行業帶來增長空間
一方面,國家發力“新老基建”將帶動投資增速加快,具體表現在以下兩處:
在產業發展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系統布局(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等),加快能源建設(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
在國內市場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拓展投資空間”。強基礎、補短板、兩新一重是“十四五”期間重要的投資方向。其中,包括了“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另一方面,國家明確指出將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等方面,將會產生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在鄉村振興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主要包括: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在區域發展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主要包括: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同時,“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主要包括: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對房地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綜合來看,國家未來五年在基建方面的投資力度依然很大,但更側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方面的建設,將為建筑業市場發展帶來重大機會,也為行業轉型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工程咨詢行業作為建筑業產業鏈的前端,勢必迎來巨大的發展利好。
2. 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產業發展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與醫療、汽車、物流和零售等行業數字化成熟度較高的產業相比,建筑產業的數字化進程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這一次疫情再一次讓建筑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從客觀外部環境來看,一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各行各業都在數字化,倒逼建筑業進行轉型;二是建筑行業服務的客戶已經意識到數字化的價值,要求規劃、施工等產業鏈企業必須用數字化手段提質增效,希望從項目管理中要效益、要利潤,也一定程度倒逼行業轉型。從自身主觀來看,數字化轉型也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客觀需要。
未來建筑企業間的競爭將是數字化的競爭,通過數字化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公司效益。尤其是產業前端的工程咨詢行業,以BIM(建筑信息模型)、GIS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促進傳統建造方式升級、提高項目管理和生產效益、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業改革,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中,“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主要包括: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近年來,國家加快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住建部《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對行業監管方面,都明確提出弱化企業資質,深化建筑業“放管服”改革,推進建筑市場的統一開放、加快誠信體系建設等。這就意味著行業企業將由原先重點關注行業資質,逐步回歸正常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以市場競爭力作為企業生存制勝的根本,把創造良好的市場信譽作為企業的目標之一,有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另外,行業的資質壁壘和區域壁壘的打破,有利于促進大型企業做優做強,形成一批以開發建設一體化、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工程總承包為業務主體、技術管理領先的龍頭企業。
二、“十四五”時期工程咨詢詢行業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
1. “十四五”投資結構分化帶來的挑戰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了未來五年將仍舊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淡化經濟增速,突出改革開放,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目前我國杠桿率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275%),繼續加杠桿的空間有限,未來杠桿率將大概率穩中趨降。基于此,預計未來國家投資方面將出現明顯分化,為穩定經濟未來基建投資有望提升,尤其是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將成重點,但房地產投資將持續下行。
具體來看,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手段,未來基建投資增速有望溫和增長,但結構上會有調整——新型基建投資占比將更高、傳統基建項目投資比例將下降,區域和細分行業也將出現明顯分化,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及的基建投資重大項目、城市群交通及新型城鎮化民生服務等三個主要維度。
房地產方面,“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20年以來,房地產政策層面前松后緊,中央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調,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長期調控目標。2020年底開始,市場降溫政策頻出,“三條紅線”于2021年1月開始正式實行,融資規則的收緊抑制房地產商投資熱度。2月國土資源部發布“集中供地”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整體來看,“十四五”期間房地產投資預計將持續下行。
對工程咨詢行業而言,“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業務多聚焦在市政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等傳統基建和房地產領域,“十四五”時期投資的分化將對行業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2. 行業競爭分化帶來的挑戰
在國家未來投資結構分化、建筑業繼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建筑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國企民企之間的發展差異進一步擴大,行業競爭呈現出明顯的分化。
當前,由于建筑業企業普遍存在債務率高、資金周轉偏慢的情況,企業規模和股東背景往往成為信用評級的重要參考,因此國有企業相對于民營企業、大型企業相對于中小企業明顯更具有優勢,這也使得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更為艱難。另外,近年來國家重點推廣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等新型建筑組織形式,市場仍主要以政府投資的基建、房建領域為主,業主對企業工程總承包服務能力、資信水平等要求更高,相對而言國企、大型企業也更加有利。因此,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
總體上來說,工程咨詢行業同質化競爭較為明顯,伴隨行業改革深化,資質的淡化將導致工程咨詢行業進入門檻降低,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將導致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行業企業業務承攬難度不斷增大,對企業的品牌、規模、資質及配置的人員要求越來越高。
3. 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建筑能耗高、能效低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同時,建筑信息化還在起步階段,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建筑業信息化技術得到小范圍應用,但整體還處于初級發展水平。BIM、GIS、5G、大數據等新型技術的出現,不斷推動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也客觀上要求企業根據變化,主動應對,利用新型技術賦能現有業務。
但目前,企業要推廣應用這些技術還面臨現實的問題,以BIM技術應用為例,一是面臨原作業習慣問題,BIM優勢在于信息大量的分享,若要使用BIM達到最好的效率,就必須每個項目團隊成員都接受與愿意使用這個新的技術和方法,以合作的方式一起工作;然而多數專業人員習慣現有的方式與流程,較難接受新方法,因而成為導入BIM技術之問題。二是責任義務風險分配問題:BIM的導入改變了項目參與者各方的關系,使傳統之分工方式界線變得模糊,改變了傳統業主、設計單位、承包商之間的責任、義務與風險分配,由此產生的風險與責任、以及因軟件缺陷或整合帶來的問題,各方尚欠缺共識。三是人才短板的問題。BIM從業人員不僅需要掌握BIM工具和理念,還必須具有相應的工程專業或實踐背景,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制訂BIM應用規劃和方案,但這種復合BI人才企業相當匱乏。
1. 聚焦需求補短板,著眼長遠促轉型
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工程咨詢行業企業應立足我國基礎設施發展實際,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在抓好長遠戰略布局的同時,要加緊整合資源,補齊短板、突破瓶頸,強化風險抵抗能力。
如由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領域,將大力推廣的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等實施方式,以提升工程效率、降低工程成本,以勘察設計院、監理企業為代表的工程咨詢企業可通過收購兼并、或整合資源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延伸產業鏈,補齊業務板塊、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另一方面,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考慮,順應“綠色建造”、“建筑工業化”和“建筑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吸納優秀人才,利用BIM、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企業技術水平、提高工程質量、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2. 強化能力塑品牌,差異競爭搶市場
建筑工程市場巨大,建立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優勢,建立競爭壁壘,占領細分市場份額,將是最匹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競爭策略。對民營企業而言,國企在資源、人才方面優勢明顯的情況下,民企要想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唯有聚焦優勢市場,強化自身能力,同時延伸產業鏈,提升業務綜合競爭力。
企業可根據自身的資源、人才、資質等優勢聚焦特定的細分領域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努力塑造專業品牌,如成為隧道專家、基礎設施養護專家等。通過自身專業能力的塑造,增強核心競爭力,率先搶占細分市場份額。
3. 主動擁抱新技術,開拓業務新空間
從趨勢看,工程咨詢行業的轉型升級已是必然,行業內企業唯有快速行動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工程行業更加應該審時度勢,主動擁抱新技術。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工程咨詢行業企業想要把握新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需要將數字化轉型融入企業自身戰略、業務、組織與管理中,優化商業模式、業務模式和工作流程,主動擁抱新技術,加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積極擴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業務。如把智慧建造作為新突破口,把人工智能和BIM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