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研究
引言
村鎮銀行自2007年首次設立以來,多次被“中央一號”文件提及,歷經艱辛探索與曲折發展,村鎮銀行已發展成為銀行體系內法人數量最多、單體規模最小、服務客戶最基層、支農支小特色最突出的“微小銀行”。
本文將以宏觀環境變化為因、監管歷程演進為線,行業競合態勢為果,分析外部環境的變化給村鎮銀行發展帶來了哪些“變”與“不變”,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尋村鎮銀行的價值之錨,并回答“后村鎮銀行時代,如何在農村金融市場存量博弈中找到戰略增長的價值飛輪。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不僅具有“支農支小”的政策屬性,還具有 “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銀行經營屬性。
若想探明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預判其未來,必須理清宏觀環境變化使村鎮銀行“有哪些變化”、監管演進歷程要求村鎮銀行“堅守什么”、行業競合態勢要村鎮銀行挖掘“有什么可能性”。
縱觀村鎮銀行的發展,可以發現:
①宏觀環境變化是因:經濟增長放緩、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金融科技掀起行業變革“巨浪”等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使數量擴張的增長邏輯不再適用;
②監管政策演進是線:銀行監管從嚴,村鎮銀行回歸“貸農貸小”初心,規范化、集約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
③行業競爭態勢是果:農村金融市場“蛋糕”難以做大、但“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村鎮銀行應該如何理解農村金融生態以守住自己的“蛋糕”。
圖表1 外部環境給村鎮銀行發展帶來了哪些變與不變
一、經濟增長放緩與利率市場化
銀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既是經濟的發動機,同時也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經濟增速由過去高增速切換為常態化的中低增速,從根本上限制了銀行業的規模性擴張。
現階段,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深化階段,貸款利率、貼現利率成為改革重點。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加劇,凈息差呈現下滑趨勢,銀行業資本的盈利能力受限制。
從個體來看,利率市場化倒逼銀行從原有依賴規模彌補盈利缺口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向精耕細作的模式轉型,強調精細化資本和資源配置;
從整體來看,主動擁抱變化、率先完成變革的優秀銀行通過兼并收購、外延式發展成為常態,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圖表2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影響
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飛速發展。
從短期來看,銀行業直面具有科技創新基因的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這種沖擊從負債端逐步擴展至資產端。倒逼著銀行業從“如何提高單筆資金投放效率”轉變為“如何嵌入客戶需求網絡”。
從長期來看,隨著科技創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支付、消費、投資習慣,這一定程度上倒逼銀行進行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的同時,也為其創新落地提供了土壤。
一、銀行業“強監管”時代到來
我國對于銀行業的監管經歷了萌芽階段、單一監管階段、整頓型監管階段、法制化監管階段、專業型監管階段、大資管時代監管階段、強監管階段,體系構建日益完善、手段日趨多元、覆蓋面逐步擴大。
2017年以來,銀行進入“強監管”時代。
為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銀監會組織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治理行動,過去幾年銀行業突飛猛進的同業、投資和理財業務成為治理重點。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為三大攻堅戰首位后,防范化解風險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同時 29項開放政策陸續落地,39 項大資管相關政策信息陸續釋放。
二、農村金融改革下的村鎮銀行
農村金融改革總體以機構改革為主,主要踐行了“增加機構數量-增加資金投放-提升服務總量”的改革邏輯。
村鎮銀行因深化農村金融服務而起,自2007年成立第一家以來,經歷了零星試點的萌芽期到遍地開花的擴張期,政策性定位與經營性需求的矛盾使得村鎮銀行的發展過程略顯曲折。
經歷了規模擴張與規范經營的“搖擺不定”,村鎮銀行的監管重點最終回歸本源,反映了其鼓勵多主體參與、拓寬農村金融服務廣度、挖掘農村金融服務深度與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精度的核心價值取向。
一、需求側——為誰服務
看消費性金融需求的轉變:
2014年至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89元上升至16021元,年增速維持在8%以上。同期,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8383元上升至13328元,年增速基本維持在9%以上(2017年除外)。從消費結構來看,相較于2014年的34%,2019年農村居民食品煙酒消費占比為30%,呈現下降趨勢,而交通通信、文化娛樂、醫療的消費占比改善。農村居民消費不再局限于食宿、婚嫁、蓋房等剛需,而是逐步轉向購置中高端消費品、享樂型耐用品與服務。因此,農村居民的借貸場景、資金需求與服務要求都發生了轉變。
看經營性金融需求的轉變:
我國農業長期以來以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為主,生產成本高、收益較低。在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以適度規?;I化、組織化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興起,這些主體積極流轉土地、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增加資本投入,形成了“去小農化”趨勢。這些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生產集約化程度較高,使得農業新型主體的融資需求量較大;生產周期長,資金需求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經營類型豐富,融資類型各異;生產效益相對較好,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較強,但更加注重服務體驗。
然而,當前農村金融供給未能完全匹配轉變的農村金融需求。
農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來源相對集中、農業經營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給農村金融機構加大了風控的難度,導致了涉農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又進一步使得金融機構對農業,特別是對小微主體,的放貸意愿低。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也相對單一,基本都是政策導向下的補貼型產品。
多重因素使得金融機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動力去改善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質量。